近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县级政府可自主安排的支出仅为22.77%,另外的77.23%主要用于为满足国家对农业、教育、科研等法定支出,而很多地方通过增加卖地、罚没等非税收入应付刚性支出,使县市级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高达60.45%。
正所谓郡县稳则天下安,当前县市财政收支失衡的敞口风险一直备受市场关注。一些地方负债率高企,使市场担心地方债不良化会触发金融风险,而地方政府热衷于扩大非税收入,将加重企业和居民负担,抬高经济社会运行成本。同时,为超过全国80%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县市政府,其财政收支缺口无疑将使公共服务均等知易行难。如以肺癌等20种疾病最高可报销90%为例,在县市财政收支失衡和债务高企下,人们都在拭目以待。
就县级财政收支而言,增值税中地方分享的25%,一般8%归属省财政,市县财政按规定比例分配余下的17%,所得税中地方分成的40%,约15%归省级财政,市县级财政分配余下的25%,营业税的30%归省级,市县按比例分配余下的70%。
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一些县市财政收支失衡,也使部分县市政府蜕变成了一种准公司化市场参与主体。当前,要缓解县市财政收支困局,亟须推进财事权匹配的分税制改革。在全国实行清费正税改革,即中央财政主要以增值税、关税等为主,省级以所得税等为主,而县市级以营业税及财产税为主;同时,清理附加在各类税种上的行政费用,避免税外加费令居民对公共服务的二次付费问题。
其次,缓解县市财政困境,还需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行权边界,摒弃政府直接参与投资项目,推进政府财政的公共服务化。当前,一些县市财政收支失衡与公共服务缺位等风险叠加,同政府财政支出不合理呈正向关联。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需在财政预算支出上加大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的比例,落实大量本应用于公共服务的财政资源。目前,不仅是财政收入中一大部分被用于经济建设,国债和地方债几乎都是经济性债务,这相比发达国家国债和市政债的公共属性,有着本质区别。
因此,在完善分税制改革的同时,唯有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行权边界,改革行政体制,实行政府财政的公共服务化转型,才能有效改善县市政府财政困局,否则仅调整政府间财政分配,而不推进财政预算支出改革和厘清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县市级财政收支缺口将很难有效缓解。殊不知,只要很多大型项目政府投资一直持续不断,这些县市的财政收支缺口就会长期存在,因为建设型财政不仅意味着地方政府参与了一场本不应参与的无止境投资长跑,而且会激励地方不断突破参与经济建设的底线和边界,导致地方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占。
部分县市财政困境,既是地方财政收支的失衡,又是政府职能的不到位、缺位和越位。因此,缓解县市财政困境,需在加大财政预算收支改革的同时,重新厘定政府职能,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